趁着孩子们五一劳动节放假,不用接送他们上下学了。怀揣着对往昔的眷恋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我又一次走进河北邯郸市西北15千米处的紫山。它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连接部,现隶属于丛台区管辖。紫山面积约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498.4米,是邯郸市区的至高点,素有“邯郸第一山”之美誉 。因山体裸露的巨岩和耸立的峭壁多为紫色、金黄色和褐色的“紫石英”,且春夏时有紫气郁郁,岩间有紫英石,故取名为紫山,也被称作紫金山、马服山等。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我珍贵的回忆。2010年,我有幸参与赵奢墓和紫山公园的建设。那时,听说马英九先生有回乡祭祖的打算,整个建设团队都充满干劲,满心期待着能把这里打造得庄重而肃穆,迎接游子归乡寻根。
沿着蜿蜒且熟悉的山路向紫山半山腰走去,过去忙碌的建设场景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不断放映。当时,大家齐心协力,就为了还原历史的厚重,让赵奢墓和紫山公园能完美展现赵奢的功绩以及马氏文化的源远流长。紫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抗击秦军入侵有功,赐号马服君,其冢就在紫山,西晋张华《博物志》有载。北齐魏收《魏书·地理志》、唐魏征《隋书》等众多典籍对紫山均有记载,名称随朝代更迭有所变化。紫山还被认为是“邯郸”的发祥之地,有学者认为“邯郸”二字源于紫山,“甘”意为山中有甘甜之水,“丹”指山体呈紫红颜色,它还是汉族马姓的祖源地。
终于,我来到了三陵乡陈窑村西北的赵奢墓。眼前的墓陵依旧庄严肃穆,开阔的地面,背后是连绵的巍峨山岭,南面紧挨着幽深的沟壑,好像岁月并未留下太多痕迹。半圆形的墓冢前,刻着“赵马服君赵奢墓”七个鎏金大字的高大墓碑,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四周汉白玉栏杆环绕,中间花岗石铺成的活动广场平坦又干净,广场中央的石雕香炉里,香烟袅袅升起,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轻声诉说赵奢的传奇故事。
站在墓前,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赵奢,这位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官吏做起,靠着“秉公执法”的果敢,不惧平原君家的权势,依法惩处了拒缴租税的九个管事之人。之后,又凭借深刻的见解向平原君分析利害关系,赢得了平原君的敬重与举荐,得以掌管全国赋税,让赵国国库充实起来。他这种奉公守法、不畏强权的精神,成了后世敬仰的榜样。
赵奢最被人称赞的,是那场决定赵国命运的“阏与之战”。公元前270年,秦军围困韩军于阏与,赵国危在旦夕。赵奢受命出征,他深知秦军强大,不能贸然进攻。于是,带兵到邯郸城三十里的紫山后就安营扎寨,按兵不动,故意营造出要打防御战的假象,成功迷惑了秦军。就在秦军放松警惕的时候,赵奢却突然率领部队疾驰至距阏与50里处,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秦军发起猛攻。这场战役,赵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对秦军作战的首次大胜,“两鼠斗穴”的成语典故也由此而来。赵奢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让赵国在战国纷争中站稳了脚跟,也让他的英名千古流传。
赵奢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战无不胜,在生活中还尽显令人佩服的“知子之明”。他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法,常常自夸“天下莫能当”。然而,赵奢却深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曾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后来的长平之战,赵括果然兵败,赵国元气大伤,赵奢的担忧不幸变成了现实。这一典故,时刻提醒着后人,要注重实践,不要空谈理论。
离开赵奢墓,我漫步走进紫山公园。如今的公园,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马氏文化的重要地方。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融入了马氏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的展示牌上,详细记载着马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赵奢因战功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他死后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姓氏,后来去掉“服”字,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马姓,邯郸紫山也因此成为世界马姓祖山。
紫山的生态环境同样迷人。经过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0%,植树逾80万株,增绿6500多亩,种植了侧柏、木合欢、大叶女贞、紫叶李等50余种树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效果。曾经销声匿迹的绿水鸭、雉鸡、獾等野生动物变得常见,白鹭、苍鹭等近百种鸟类在此觅食栖息 。紫山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西南山谷涧壑幽深,山腰绕山盘旋的古道静幽。登紫山主道在南山坡下,山路从岩石间起升,越岭穿峰,岭峰似鱼脊、牛背,东眺西望,满目紫山横翠,雄峰巍峨。早春山野披新绿,报春花开放;盛夏青山如碧,山丹丹花艳丽,山韭遍野;秋天草丛树叶变黄,果实累累,月光下的紫山别有韵味;严冬紫山银装素裹,雪后霜挂晶莹剔透,如诗如画。
马氏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着赵奢及其后人的家族精神和价值观。奉公守法、英勇善战、忠诚坚韧、积极进取等品质,在马氏后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从西汉武帝时马氏从马服迁到右扶风茂陵定居,到后来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再到唐朝末年入闽,宋代以后在闽、粤地区繁衍增多,清代移居于台湾地区并远徙东南亚及欧美,马氏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根源在紫山,铭记着祖先的荣耀与精神。公园内还设有专门展示马氏名人的区域,东汉的马援、马良等马氏名人的事迹在这里一一呈现。马援“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贤能佳话,都为马氏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激励着后人不断奋勇向前。
当初大家干劲十足地建设这里,一方面是为了迎接马英九先生回乡祭祖,另一方面也是想着能为促进两岸交流、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出一份力,搞好统战工作。虽有些遗憾马英九先生没能成行,但他的姐姐专程来到紫山参加揭幕祭典活动。看着她满怀虔诚与敬意地参与仪式,我深深感到,无论距离有多远,这份血脉里的牵挂和对根源的追寻永远不会改变。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看着自己曾经挥洒汗水参与建设的地方,心中满是感慨。赵奢墓和紫山公园,不只是历史遗迹的承载地,更是家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象征。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马氏后人对根的追寻。紫山上还有赵国大将赵奢读书室,以及佛教寺院竹林寺、玉宝观和佛光寺(紫山寺)等遗址,元代修建的紫峰塔也在山上。紫山生态公园内修建了约30公里自行车道、观光车道、游步道等,景区入口处有300亩的梯田花海景观地,还建成了水域面积近400亩的紫云湖。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赵奢的故事,感受马氏文化的魅力,让这份历史的记忆和精神的传承永远延续下去,也让紫山成为联结两岸同胞情谊的坚固纽带,为祖国统一大业添砖加瓦 。